孩子的童年在那裡
小時候,我們是放給大自然養的,父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陪伴我們。
一家八口,嗷嗷待哺,父親忙著工作賺錢,母親忙著燒飯洗衣。兄弟姐妹就跟著鄰居的孩子們,一起在外面玩。
家門前,是田連阡陌的稻田,雖然那是農夫的財產,但看著農夫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一年四季會有不同的變化,那些景象就從眼裡植入心底。我們也依著時節的不同,而變化著遊戲。
那時,民風淳樸,鄰里不只是雞犬相聞,家裡有的東西,也常常互通有無。大家的孩子也生養不少,一起嘻嘻哈哈的玩笑,也一起口沫橫飛的吵鬧,大家都健康自在的,慢慢的長大。
大一去台中念書,聽到從台北來的同學不會騎單車,沒看過螢火蟲,不會削蘋果皮,剝柳丁,簡直是匪夷所思。
到了大二,轉系到台北,終於明白,城鄉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。那時,幫一對讀小三和小五的姐妹當家教。有一次我說:「妳們的生活環境很好,要什麼有什麼,很便利!」小五的姐姐動了動臉上的眼鏡說:「老師,可是我們沒有童年!」我問她:「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沒有童年?」她說:「 爸爸媽媽工作很忙,都沒有時間陪我們玩,我們每天都只是在讀書!沒有遊戲的時間。小學畢業後,又要去美國念書,當小留學生。」
孩子的童年在那裡?那時,十九歲的我,也不明白。只知道,家教學生的成長環境和經歷,跟自己的相對而言,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。
大三暑假,去西歐一遊,眼中看到的世界,讓心中渴望的世界更具象,變得更加立體。小時候,眷村的家裡有小花園,但是台北的房子,都穿著鐵門鐵窗。到了維也納,那屋宇樓台,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,而窗臺上,是花花綠綠的盆栽在迎風綻放。那美麗又舒緩的景象,深深的震懾著我。我在想,在台北看到的房子,都深鎖著鐵窗在隔絕著彼此,而維也納的房子,卻家家戶戶綠意盎然,花團錦簇的歡迎著世界的交流,這才是生活該呈獻的樣貌吧!
當了母親,我盡力的陪伴孩子們一起學習,一起玩遊戲。晴天時去圖書館看書,去公園裡奔跑,下雨了,也可以手牽手在家裡散步,玩遊戲!
搬到竹北,我們甚至可以在家裡打羽毛球,只因為外面風太大,孩子想打球,就想盡辦法達成。我們也一起摺紙船,作風箏,編各式各樣的故事接龍。
十幾年下來,終於明白,孩子們的童年,都累積在歡聲笑語裡。家教孩子,會覺得自己沒有童年,因為,歡樂與笑聲太少,而壓力與責任又太多。她們還沒有好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,也沒有享受到親人相伴的甜蜜。每天穿梭在都市叢林中奮鬥,只為了小學畢業後,去美國,當小留學生。
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,是以哭聲開啟序幕。後續,也透過哭聲,表達需求,肚子餓了,尿片濕了,不舒服,生病了!只要啼哭,他就有機會得到照顧與滿足。然後,他開始建構跟主要照顧者的信任關係,六個月後,開始會認生,如果得到支持與鼓勵,開始學爬,學走,世界就從平面變立體。
孩子哭的少了,愈來愈會笑。有一段時間,大家都過得很美好!然後,孩子開始會走,會說話,會闖禍,大人的笑容少了,開始怒吼,孩子的笑容,也凍結在恐懼之中。
孩子的童年,只有一次,我們提供的環境,是背景,我們提供的話語,是配樂,這背景與配樂,會織就成,孩子日後人生的主旋律。
父母提供怎樣的環境,怎樣的陪伴,就型塑出孩子怎樣的童年。希望每一個孩子,都在幸福快樂的童年中,安心的成長。